景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金融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金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我市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成为省内第4个贷款余额破2万亿元的城市,标志着我市金融赋能实体经济的能力再上新台阶。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21752.76亿元,较年初新增1518.28亿元,较年初增速7.50%;制造业贷款余额为3074.41亿元,较年初新增361.30亿元,新增占比23.48%,位于全省第2,同比增长14.45%,连续5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一、强化考核引导,引导金融机构服务地方实体经济
每年度金融管理部门均围绕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这一主题,研究上级文件和政策要求,形成评价指标,印发《年度南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并进行季度监测、年度通报。《2025年度南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更加突出金融“五篇大文章”,同时鼓励银行机构将资金要素投向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及薄弱环节。其中,基本指标设两项收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和风险防范8个一级指标(含28个二级指标),旨在评价银行机构落实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的情况。
二、聚焦实体经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一是优化科技金融。联合印发《南通市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党建引领为特色,组建“金融惠科技 贷动好未来”科技金融服务党建联盟,组织开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政策解读、科技金融深化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金融顾问等活动。指导市征信公司设计开发“通科贷”风险指标体系,为科技企业画像增信,推动全市银行通过“通科贷”累计放贷款近百亿元,被评为2024年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提升年”十佳案例。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支持我市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设备更新融资需求。截至今年6月末,向金融机构推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企业和项目1016个,为290个项目授信近292亿元,发放贷款37.05亿元,已获得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持7.54亿元;我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786.32亿元,较年初增加200.99亿元,科技型首贷累放户数达137家。
二是探索绿色金融。指导如皋市绿色金融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形成企业和项目“双库”白名单,建设绿色金融服务平台。持续促进绿色金融发展,践行长江大保护,推动落地全国首个“跨江融合”EOD项目,联合相关部门试点创新推出绿色金融产品“蓝天贷”,为防治污染等项目提供专项支持。截至今年6月末,累计推动238家绿色企业或项目纳入江苏省绿色融资主体库、占全省的9.88%,累计投放“苏碳融”、绿色再贴现政策资金117.8亿元,绿色金额贷款余额4235.19亿元,较年初增长809.07亿元,增速达23.61%。
三是提升普惠金融。落实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配合出台稳外贸稳就业拓市场若干举措,组建外贸企业专项走访队伍,积极开展全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县区专场活动,摸排梳理提出融资诉求企业,协调金融机构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共走访摸排企业24.2万家,获得授信企业4.2万家,累计放贷金额1233.2亿元,全市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64.35亿元。开展“普惠金融推进月”“千企万户大走访”等行动,持续推进“苏质贷”“小微贷”等财政金融产品扩面增量,落实《国家金融监管局关于做好续贷工作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无还本续贷信贷产品的创新和运用,截至今年6月末,我市无还本续贷余额561.08亿元,财政金融产品贷款余额177.40亿元。南通市获评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
四是创新养老金融。联合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开展养老金融园区调研与座谈,探索科技引领养老产业创新发展,强化养老产业金融供给。出台《南通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摸排养老机构金融需求,组织43家银行保险机构开展养老金融服务大赛,推动南通金融机构系统谋划养老金融服务的路径。用好普惠养老再贷款政策,推动落地普惠养老再贷款1.5亿元,规模全省第一。截至今年6月末,养老机构贷款余额2.69亿元,养老产业贷款余额21.11亿元。
五是推广数字金融。支持地方征信平台建设,推广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将南通征信辅助银行机构放款、信用贷款、资金流信用信息平台推广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深化数字人民币推广试点,推进数字人民币多业态消费场景应用,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站数币推广应用专项活动,启动“一刻钟数币便民服务圈”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累计开通个人及对公数币钱包超522万个,商户消费金额超10.5亿元;地方征信平台放款924.27亿元,其中发放企业信用贷款216.90亿元。
三、聚焦重点领域,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保障作用
一是强化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主动加强与发改、工信等部门沟通联系,及时获取重大项目清单信息,制发《关于做好重大项目金融服务助力经济回升向好的通知》,累计推送4批次项目清单至金融机构,联合摸排项目方金融需求,实现省市项目走访对接全覆盖。根据项目特点和资金需求,定制个性化服务方案,授信转化率稳步提升,实现精准对接。截至今年6月末,已有206个项目获得银行授信,授信金额3222.91亿元,较年初增加402.77亿元。
二是优化产业转型升级金融服务。围绕我市六大重要产业,瞄准强链补链、转型升级的融资需求及难点堵点,展开调查研究,指导组建服务实体经济委员会,出台《金融支持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的指导意见》,组织举办“全省资本市场支持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宣导会”、“金融赋能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集群发展”政银企专题对接活动、新质生产力和“616”产业集群等开展系列讲座,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银行机构金融服务能力。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船舶海工产业贷款余额133.77亿元,较年初增加38.9亿元;船舶海工企业保函余额389.87亿元,较年初新增147.11亿元,同比增长92.7%。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
一是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银行和保险机构参加南通企业家日广场服务活动,编印《南通市财政金融政策手册》,为民营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协调解决企业融资诉求,将营商“软环境”转换为发展“硬实力”。
二是加强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对接省征信公司和市财政局,推进平台财政金融产品专版开设,鼓励金融机构依托平台更新信贷产品、优化服务对接模式,线上线下全方位挖掘服务有融资需求企业。截至今年6月末,南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企业注册数累计超过11.57万家,新增发布融资需求535.60亿元,解决融资需求205.37亿元。
三是强化转贷服务助企纾困。开发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财政金融专版上的转贷业务模块,实现市区转贷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充分用好财政奖补政策,2024年度市区转贷服务公司奖补资金首次达近40万元。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转贷机构当年累计转贷1645笔、125.57亿元,平均年化利率12.55%,为相关企业节约贷款周转成本约2.55亿元,转贷规模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五、加强监管工作,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一是积极协调企业资金链风险。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尽力满足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截止2024年末,累计11个项目纳入房地产融资“白名单”,授信金额56.24亿元。开展建筑业企业(特级、一级资质)融资情况常态化统计监测,赴各地开展银企调研,形成行业分析发展报告,充分发挥省建筑企业转贷资金作用,为南通65家白名单建筑企业应急周转,截至今年7月末,全市6家银行为7家建筑企业办理11笔到期贷款续贷,续贷金额达6.35亿元,占全省已开展业务规模的51.85%。召开民营企业融资会诊帮扶协调会议,帮助暂时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缓解资金紧张问题。2024年以来,主动为20多家相关民营企业协调资金链风险,涉及金额超200亿元。
二是积极防控涉非风险。连续组织开展打非专项行动、放贷中介排查整治,排查各类市场主体超5000家,发现处置各类涉非线索35条。定期督导调度,压茬推进非法集资存量案件,对65起立案5年以上、涉访涉稳问题突出等重点案件,采取逐案明确包案领导等“四个一”工作举措,预计2025年底前全部办结。持续开展常态化、广覆盖、多形式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开辟防非小课堂、典型案例等专栏,按照集资形式、金融业态已刊载文章103期、案例90余个;开展“防非宣讲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争做理性投资者”等专题宣传活动,问卷调查显示78.7%的市民接受过防非宣传教育。
六、下一步工作
一是持续做大金融总量。落实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金融总量平稳合理增长,为我市重大项目建设持续注入金融“活水”,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适宜的货币环境。
二是强化货币政策工具运用。落实好降准降息政策,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落地,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战略和重点领域。
三是推动政策同向发力。加强与产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及金融管理部门的协同,注重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协同配合,引导金融机构深入挖掘有效信贷需求,推进一揽子金融政策落地见效。
四是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高效运转。加快上线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转贷服务模块,提升数字化水平。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营商环境,密切政银企协作对接,引导金融资源向重大项目、新质生产力、民营经济集聚。
五是做实做细金融“五篇大文章”。扩大科技型企业贷款规模,推动如皋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以财政政策撬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提质,加快发展养老产业金融,深入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推动数字金融与数字产业协同发展。
六是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紧盯房地产金融风险,持续推进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指导机构“一项目一政策”尽力缓释风险。关注重点企业经营情况,“一企一策”研究会商纾困方案,引导金融机构稳定授信,坚决防止大型企业债务风险扩散蔓延。适应机构改革形势,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制度,持续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
中共南通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