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蓝色金融赋能海洋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作为江苏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南通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涉海产业是南通迈向“下一个万亿”的最大增量和关键变量,也是机遇转化的重要空间。在船舶海工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跃升的关键阶段,我市金融机构通过搭建政策体系、创新金融工具、优化产品供给、增强配套服务等举措,全方位满足企业金融需求。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21374.91亿元,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968.98亿元;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末,海洋产业的总贷款余额约450亿元左右。
一、成立市海洋发展局,搭建平台,加强涉海项目融资对接
一是加强涉海项目推进。今年市海洋发展局成立以来,将涉海项目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推行“项目管家”全员挂钩服务制度,建立“三个每周”工作机制,做到每周沟通对接、每周汇总上报、每周协调解决问题,全力推动涉海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二是加强政银企对接。蓝色经济首批金融机构合作签约仪式暨银企对接会成功举行,市海洋发展局与农发行等13家银行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更多把合作意向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三是加强平台建设。“蓝色经济综合服务平台”正在开发中,该平台是由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大数据集团创新开发,有效整合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资源,以及涉海科研院校、高端人才、劳务、政策等要素,为涉海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元化服务。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涉海重点产业项目125个、总投资2427亿元,全市新签约并注册涉海重点产业项目87个、总投资792亿元。
二、聚焦重点领域建设,构建绿色智能转型支撑体系
船舶海工是南通的城市名片、产业地标,是南通重点打造的六大产业集群之一,是驱动行业发展的“蓝色引擎”。目前IMO碳排放新规及欧盟碳关税政策倒逼行业技术革新,我市引导金融机构全力支持船舶海工向绿色智能转型。一方面,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全市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支持力度,为船舶海工企业购置绿色智能生产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提供资金保障,如江苏银行针对天然气动力船舶、电力船舶、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船舶制造,给予70BP的贷款利率下浮空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智能转型相关的技术改造,推动南通成为全球甲醇动力集装箱船主要交付基地。另一方面,提供智力支持。针对碳捕集系统、智能船体设计等“卡脖子”技术,银行机构积极整合资源,从多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如建设银行协同专业高校,对区域船舶海工行业进行全方位摸排调研,并创新推出“一堂课”工作法,为企业提供政策解读、行业趋势分析、转型路径规划等支持,同时,联合政府、高校、企业成立“产学研联盟”,促进知识共享与技术交流,加速科研成果在船舶海工企业绿色智能转型中的应用转化。截至6月末,我市绿色金额贷款余额4235.19亿元,比年初增长809.07亿元,增速23.61%;全市船舶海工产业贷款余额133.77亿元,较年初增加38.9亿元。
三、强化资金保障体系,破解企业融资结构性难题
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融资工具,满足企业融资需求。保函方面,银行保函业务是船舶海工企业最基础、最迫切的金融需求,南通银行机构积极探索,创新保函服务模式,如建设银行在全国金融系统首创“银团保函”服务模式,牵头联合多家银行为惠生清能等企业的大型FLNG项目开立银团保函,解决企业因保函需求金额大、押品有限难以获得足额授信的问题。供应链金融方面,近年来南通船舶海工总装、配套及关联企业集聚,产业链逐渐拉长,各银行机构积极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动,如招商银行推出“招链易贷”,在数据融资模式下,结合企业与供应商合作往来的交易结算数据,为上游供应商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二是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走访海龙风电等拟上市海洋产业企业等,举办“通江达海 向新提质”南通科技金融与产业创新对接会、上市公司金牛奖、“聚焦新发展,奋竞新征程”如东洋口港专场等活动,为海洋产业对接资本搭建平台。其中中天科技在2023年上市公司金牛奖评选中荣获最具投资价值奖、乡村振兴二十强,薛济萍董事长荣获金牛卓越企业家奖并在活动中做主旨演讲;风电设备安装施工企业海龙风电,成功申请适用直联机制后,该企业已在新三板挂牌;船舶海工产业链企业万达轴承获北交所“920第一股”。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船舶海工企业保函余额389.87亿元,较年初新增147.11亿元,同比增长92.7%。目前,我市共有经营范围涉及海洋产业上市公司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拟上市入轨企业10家。
四、推动海洋投资基金落地,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为响应省政府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引导市县、社会资本共同出资的要求,南通市创新发展基金、南通沿海集团、南通港口集团作为LP共出资4亿元参与省海洋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方向包括“十大海洋产业链”及其上下游、省沿海集团海洋产业主业相关领域中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重点关注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海洋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医药等五大细分方向。目前南通首支子基金已在推进中,正在会同南通高端装备母基金洽谈,发布子基金遴选公告。同步开展振江铸造风电核心零部件铸造、九州星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优质项目尽调工作,加快基金首投项目落地南通。海洋产业基金作为支持海洋科技与产业创新的重要金融工具,通过提供关键股权资金支持,促进南通海洋产业发展,对海洋科技研发、高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等前沿领域和初创企业提供“源头活水”,加速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特色产品,精准服务涉海企业
针对涉海企业特性,各银行机构推广“专精特新贷”“船易贷”“渔港建设贷”“海洋牧场贷”“兴渔富民贷”“渔船贷”“惠农e贷”和“保理e融”供应链产品等,提供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质量保函、关税保函等各类非融资性保函支持,同时创新推出银团保函,通过组团方式,解决企业大额保函需求。灵活运用远期结售汇、汇率期权等产品,帮助企业降低汇率风险。同时,开发一系列特色保险产品,提供船舶海工及配套全流程保险保障产品,开发气象指数养殖保险、风电项目运营期财险保险、海洋运输远洋保赔险等针对性保险产品,为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六、加强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创新创业支持。按人才层级最高可给予人才(团队)1000万元的资金资助,重大顶尖人才项目可一事一议,不设上限;三年内获得国家主管部门承办大赛一、二、三等奖并落户南通的人才项目,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10万元“落地奖”,优秀项目直接推荐参加市“江海英才”市级引进专项(产业类)评审,通过后享受相应扶持及政策。二是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依托校地融合发展战略,推动海洋产业“链主”单位及链上企业与南通大学等本地院校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支持本地院校“订单式”引育高层次人才,根据人才的产业贡献度、学术贡献度,优化选聘、评价、退出一体的管理模式,实施分阶段政策兑付机制,确保人才引培成效。三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江海英才”一卡通专属服务,包含子女入学、配偶子女落户、出入境证件办理、专属四倍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每户贷款最高额度为我市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最高限额的四倍)、父母养老补贴(本人及配偶父母年满60周岁且入住我市养老机构,按照每名人才2000元/月标准进行补贴,补贴期不超过五年)。三年内,按照人才层级分别给予每人每月2000-5000元生活津贴在通购房自住的,按人才类别可享受40-15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
七、下一步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融资对接服务。根据涉海企业具体问题,深入了解相关企业融资需求情况,靠前协调解决企业融资、担保、保函等困难,同时上争取更多金融资源,配合各产业牵头部门做好金融政策研究和要素保障,提升各类金融政策覆盖面、精准性和便捷度,助力打造“322X”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二是推动优质海洋企业上市挂牌。对拟上市入轨海洋企业,联合部门、板块、交易所开展常态化走访调研、专题培训。积极争取在江苏区域股权市场设立海洋经济特色板块,支持南通海洋产业企业在海洋经济专板挂牌孵化,助力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三是发挥海洋产业基金作用。促进海洋产业发展,发挥海洋产业基金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协调,助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业态培育,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南通海洋经济向绿色、创新、高附加值方向高质量发展。
四是完善人才培育支持体系。着眼我市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全方位加大引才力度,强化引才措施,推动海洋产业等关键领域产业人才不断向南通集聚。重点引进并优先支持海洋产业等我市重点产业链的高层次创业领军人才,重点人才将使用高层次人才周转事业编制,三年周转期内享受事业身份待遇。以我市与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将高校更多优质学科、研究团队、科研成果布局到南通,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实现更多海洋产业方面的务实合作。持续做好高层次人才“江海英才”一卡通专属服务,鼓励领军人才在通创业,为其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中共南通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