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004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发展养老金融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建议)
来源: 中共南通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5-09-22 09:47 累计次数: 字体:[ ]

赵玉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养老金融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四五”规划首次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第六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南通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的城市之一,全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30.01%,老龄化程度居全省首位。面对客观需求和中央部署,针对养老金融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市委金融办联合人行南通市分行、南通金融监管分局以创新发展养老金融为题,探索金融政策,优化考评办法,创新产品服务,持续推动地区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养老产业贷款21.11亿元,同比增长349.15%。

一、政策先行,探索健全地方养老金融制度体系

一是专项政策凝聚共识。2024年,我办联合相关部门在全省率先制定并印发《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十八条推动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填补了地方性养老金融制度空白。2025年6月,联合14部门关于印发《南通市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从养老金金融体系建设、金融要素保障、养老产业金融体系、养老金融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指导金融机构开展养老金融工作,推动金融政策与民生政策、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全力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二是地方规章明确职责。积极参与民政部门牵头的《南通市养老服务条例》起草工作,突出金融要素保障的重要性,推动养老金融成为地方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的重要方面并以条例形式制度化。三是政策工具发挥有效。最大力度发挥结构性政策工具撬动作用,鼓励银行机构针对重点养老项目、养老机构或其他涉老领域企业设置贷款标识,制定差异化的客户准入、授信审批、利率定价等信贷支持政策。2024年,全省首笔和最大一笔额度的普惠养老合格贷款在通落地,我市普惠养老再贷款投放1.5亿元,规模全省第一。

二、考核引导,金融支持养老机构与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探索养老统计标准。会同人民银行南通市分行、南通金融监管分局,参考国家统计局《养老产业统计分类(2020)》,全省率先制定养老产业贷款统计标准,对《2025年南通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高质量发展评价办法》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完善。特设养老金融指标,从养老机构贷款、养老产业贷款两个维度对信贷投放数据统计与考核评估。二是建立养老机构名录。多部门会商后,下发295家养老机构名录,推动银行机构对接走访并提供融资服务,加大对养老机构新建、改(扩)建、并购项目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支持力度,推动养老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开展养老服务大赛。开展“养老好通金融相伴”2024年南通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服务方案大赛,充分调动银行保险机构就养老金融服务主题开展调研和思考,促进金融高质量服务银发经济。截至今年6月末,推动银行机构为养老机构发放贷款余额2.69亿元。

三、强化创新,推动养老金融供给侧改革

针对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轻资产、普惠性、回报周期长但回款稳定的现状,重点指导决策机制相对灵活的地方法人银行,强化养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一方面用需求推动产品创新。聚焦养老合同收益权创新,推动启东农商行创设与养老机构床位数和养老收费权挂钩的“养老保障贷”;聚焦养老机构设施更新需求,南通农商行推出最长可达10年的“颐福乐”中长期信贷产品,支持养老机构新建、改建、扩建及设施采购和更新;聚焦数据资产价值,苏州银行南通分行为养老科技企业发放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支持居家社区养老体系建设;聚焦个人养老保障,如皋农商行为没有能力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本市户籍人员推出“助保贷”,满足低收入老年人群保障需求。另一方面以示范带动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在贷款定价、经济资本优惠、开辟绿色通道等方面对养老信贷业务制定差别化信贷政策,建设银行海安支行成为建行系统全国首批、江苏三个养老金融示范网点之一,全市15家银行机构积极参与养老金融改革创新。

四、广泛宣传,维护老年群体合法权益

着力宣传教育,严防以“养老金融”名义开展的各类非法金融活动。市委金融办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载体,持续开展常态化、广覆盖、多形式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在《南通日报》开辟防非小课堂专栏,按照集资形式、金融业态已刊载文章103期;在《江海晚报》和市委金融办官网开辟典型案例专栏,刊载90多个案例;每年一个主题开展“防非宣讲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争做理性投资者”等各类专题宣传活动。每年开展市民金融素养问卷调查,调查显示78.7%的市民接受过防非宣传教育。

五、协同发力,健全养老金融保障机制

坚持发挥协同合力,通过党建业务融合发展、协同行业主管部门、统筹整合行内资源等多个渠道,构建协同推动养老金融创新发展的机制。一是发挥党建引领凝聚力,联合地方法人银行赴养老机构开展党建联学活动,实地走访了解养老机构发展情况、面临的困难和实际诉求,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二是发挥部门协同整合力,主动对接发改、民政、工信等养老产业主管部门,梳理养老机构295家,共建养老企业名录库,推动银行机构对接走访并提供融资服务,强化养老产业金融供给。三是发挥金融部门监管优势力,统筹金融办、人行、金融监管局等金融部门创新工作重点,合力推进养老金融发展。

六、下一步工作

一是推动养老金融评估试点工作。根据《南通市银行机构养老金融发展情况评估方案(试行)》,重点评估金融机构养老信贷、养老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及创新、金融适老化改造、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宣传教育等5个方面,持续收集和梳理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并对《评估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不断完善养老信贷管理机制。

二是深化完善协同创新机制。聚焦大发展,推动现有养老金融创新产品增量扩面;聚焦大金融,探索养老信贷和养老保险融合发展新路径,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三是加强银企对接。鼓励银行保险机构走访经济园区,加大对养老产业信贷支持、保险保障力度,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拓宽长期资金筹措渠道,构建财政资金引导支持、社会资本协同、金融资金支持、基层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力争建成金融要素供给充分的养老金融体系。

四是探索模式创新。研究其他地区“以房养老”模式做法,开展金融支持国企转型养老领域模式探索。探索“银证保”机构业务合作新模式,探索组建由银行、证券和保险组成的南通市养老金融联盟等。

五是拓展融资渠道。支持地方法人银行机构通过发行金融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指导优质大中型养老机构、涉老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直接债务融资工具,推动优质大型企业上市融资,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强化养老产业金融供给。

中共南通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