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走出办公室 破解企业发展融资难题——行长现场办公,难题迎刃而解

来源: 南通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 发布时间:2024-03-04 字体:[ ]

“千名行长进万企 强链兴企大走访”活动不久前圆满收官。期间,全市银行机构各分行、支行的行长们带队走出办公室,聚焦全市六大重点产业集群和16条优势产业链,走进民营企业、外资外贸、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高效对接有效信贷需求,畅通银企对接渠道的广度和深度。市金融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市近千名银行网点的行长、副行长们,3个月内共计走访企业9357家,为其中2238家企业解决融资需求387.41亿元。

微信图片_20240304140206.jpg

行长进车间,企业需求尽管提

“这几年企业发展情况如何”“固定资产投资怎样”“目前还有哪些融资需求”……走进江苏普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江苏银行南通分行行长陈亚明直奔主题,“你们有需求尽管提,我们的责任就是落实解决好企业困难。”

江苏普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专业化停车设备研发制造。近年来,在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下,公司坚持技术创新,走上发展“快车道”。企业负责人曹培松介绍,2019年企业产品升级关键期,急需一笔资金购置设备,江苏银行南通分行300万元“苏科贷”及时解决了资金问题。
重资产行业,对资金的需求颇大。此后,江苏银行南通分行为其提供了供应链金融、专精特新贷、高企贷等多项组合贷,一路护航企业发展壮大,其产值也从2019年的5000多万元跃升至3亿元。“行长亲自带队上门问需,给我们企业坚定了发展信心。”曹培松表示。

本次走访中,结合企业下一阶段的上市融资需求,陈亚明一行深入开展摸排工作,详细了解企业研发、经营情况,“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定制融资方案,助力企业快马扬鞭。”近段时间以来,全市各银行网点行长们纷纷走进企业车间,全面摸排、及时协调融资问题,期间,累计走访企业9357家。

微信图片_20240304140218.jpg

政策找企业,靶向服务更精准

去年以来,各级各类惠企政策频出:去年4月,南通出台“金融二十条”,推动金融服务全市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去年8月底,江苏出台“28条”促经济持续回升向好;9月初,南通迅速跟进落实,发布“26条”政策举措;去年底,南通出台“科创金融12条”,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

一系列的惠企金融政策和创新金融产品有了,但是由于不少企业忙于研发生产,对惠企政策无法深入了解,或导致错过发展窗口。因此,此次“进万企”活动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让熟悉政策、了解产品的行长们上门为企业奉上“对口”的金融大餐。

“原来我们还可以进行知识产权质押!今天长知识了!”南通农商银行副行长袁峰一行的到来,让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南通易和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喜出望外。在了解到企业面临着从传统行业向智能家居行业转型升级的重任,投资新项目、引进生产线、招纳研发人员等迫在眉睫时,袁峰给企业负责人上了一堂“金融课”,为企业资金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政策解读。

行长进企业,推动政策、产品直达快享。数据显示,活动期间,南通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企业注册数新增1275家,新增放款136.74亿元;“苏岗贷”“苏质贷”分别为850家、545家企业提供43.30亿元、49.87亿元资金支持,发放纾困增产增效专项资金贷款超43亿元,占比超全省发放总规模的五分之一,惠及全市1086家中小微企业,平均利率仅3.55%。

微信图片_20240304140223.jpg

甘当智囊团,调查研究促发展

产业兴则城市兴,产业强则城市强。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立市、制造强市,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培育,重点打造船舶海工、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千亿级重点产业集群。强产兴城之路上,金融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由南通牵头打造的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先进制造业集群,是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银行南通分行把金融支持“海工船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不断突破信贷模式下船舶海工金融服务局限性,创新推出银团保函,为企业大额保函开立提供了新途径。在惠生(南通)重工有限公司的一笔意大利订单中,该行加强与各方沟通交流,最终成功开出近2亿美元银团保函。

结合此次“进万企”活动,由各银行行长带队组成的调研小组,充分发挥金融顾问智囊团作用,深入研究市场新业态、行业新模式,加大对行业特点、企业实际经营难点的调查研究力度,探索适配性金融产品,制定完善涉企综合服务方案,满足重点行业全流程需求,并形成了六大集群产业研究分析报告,为我市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

“走进企业解决某个企业的单一问题相对简单,但如何提升整个链条甚至整个产业的服务则相对困难。”市金融局局长祁中伟介绍,接下来将继续加大调查研究力度,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适配性,助力南通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