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服务 > 防非知识库

防范非法集资典型案例:警惕预付消费掩盖下的非法集资陷阱

来源: 南通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7-02 字体:[ ]

近年来,预付卡式消费在连锁健身、美容美发、超市、教育培训等行业广泛使用,成为新兴消费业态。然而,消费者在享受预付卡带来的优惠与便利的同时,预付消费引发的纠纷频频被曝出。商铺关停或跑路、使用期限受限、服务不满意却无法退款、更有不法分子在预付消费下,故意混淆预付款和投资理财概念,不以真实消费为目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许诺还本付息或者给予其他投资回报,以购买“预付卡”“购物卡”或“预付消费”等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进行非法集资活动。

案件回顾:

2013年2月至2019年3月期间,某美容美发公司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在未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以高利息收益或赠送服务、产品等为诱饵,以口口相传、开招商会等模式宣传推广公司原始股投资、合约卡、医美项目无效退款、返款式培训等内容,累计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10亿余元。该公司法定代表人陈某某及公司主要高管将集资款用于支付集资参与人的本息,支付高管高额薪酬、奖金及销售团队薪酬、提成,个人支配使用、挥霍消费等,少部分用于对外投资,至案发,累计造成损失金额8亿余元。2018年,陈某某明知该公司被禁止开展非法集资活动且公司已资不抵债,继续组织该公司通过推广股权投资、合约卡、无效退款等项目向社会公众非法吸收资金,用于归还先前所吸收资金到期本息、发放员工工资等。该公司于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非法吸收资金1.6亿余元,已兑付金额2000余万元,骗取金额1.4亿余元。

案件警示:

预付消费掩盖下的非法集资运作模式实际上是变相承诺高额回报,违背消费服务的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参与者将面临严重损失。近年来,在预付消费领域,我市多次出现机构“暴雷”,大多涉及美容美发、健身、艺术培训等行业,市处非办提醒广大市民,作为消费者应尽量选择规模大、信誉好、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不轻信广告和商家的口头承诺,不受促销的诱惑。办理预付卡时,应积极查询经营者的经营状况、预付业务备案信息等,对于优惠力度极大的充值返现方式要多问多想,仔细阅读预付规则及其他要求,对于不明确或涉及回报返现的内容,在取得商家明确协议内容后再决定是否签署。

最后,消费者发现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有异常时,要及时向消协、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情况,避免办卡容易退卡难现象发生。一旦发现存在非法集资倾向时,消费者应及时向当地处非部门举报或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