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私募投资基金(以下简称私募基金)在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创业创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投资人投资私募基金获利的案例层出不穷,也让许多不法分子嗅到了“商机”,将各种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包装成“私募基金”,让众多金融消费者落入“伪私募”陷阱。如何识别“伪私募”风险,本期我们就聊一聊私募基金的相关小知识。
市民甲:犹抱琵琶半遮面,私募基金究竟是什么?
金安:2023年7月3日我国私募投资行业迎来首部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私募投资基金业务活动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其中就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法律意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设立投资基金或者以进行投资活动为目的依法设立公司、合伙企业,由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投资活动。
市民甲:我还是有点不明白,能通俗说说私募基金的主要特征吗?
金安:其实,私募基金总体上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合法性。《条例》规定“未经登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样或者近似名称进行投资活动,但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也就是说,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简称中基协)办理登记才能从事私募基金管理工作,私募基金管理人在募集资金后必须将私募基金在中基协备案后方能使用基金开展投资活动;二是特定性。《条例》规定“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或者转让...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以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或者转让;不得向为他人代持的投资者募集或者转让...”,所以私募基金不是谁想投就能投,普通投资人只有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才能投资私募基金;三是非公开性。《条例》规定“私募基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电话、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电子邮件、传单,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不得以虚假、片面、夸大等方式宣传推介;不得以私募基金托管人名义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作为与公募基金相对应的高风险金融产品,是不能够广而告之的,也不得向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承诺最低收益。
近年来,一些“伪私募”机构宣称自己是从事私募投资,却不能提供合法的登记备案证明;或者在募集资金时,不管对方是否具备合格投资人身份;或者在产品路演、宣传时选择公开场合,对产品一律承诺保本保息,试图把高风险金融产品包装成固定收益类产品的,甚至宣称投资对象是政府项目来给产品增信的,其实质上极大可能是庞氏骗局。
市民甲:原来如此,那如何戳穿“伪私募”的伪装呢?
金安:广大市民在面对私募相关的投资机会时,要谨记以下几个步骤:一是要查询私募基金相关执照和资质。大家可登录中基协官方网站(https://www.amac.org.cn/)“信息公示”栏目中查阅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私募基金备案情况,了解私募管理人中主要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已备案基金的管理、退出等关键信息。二是要思考产品收益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合法正规的私募基金绝不会承诺保本保息保收益。三是要看投资人门槛。能够投资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达到规定的资产规模或者收入水平,具备相应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且其认购金额不低于规定限额的单位和个人。简单来说凡是向个人投资者兜售每份投资额在100万以下的所谓私募基金,都是骗子。
在此基础上,广大市民要加强对相关金融知识的学习了解,自觉远离非法金融活动,抵制非法集资。如发现“伪私募”的相关线索要及时向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反映,共同守护良好的社会环境。